10月25日上午,“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冰上丝绸之路”高端研讨会以“线上视频+线下闭门研讨”的形式在我院举行。本次会议由浙江万里学院宁波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和浙江万里学院商学院主办,宁波市甬商研究基地和宁波市甬城民营经济研究院协办。会议由浙江万里学院商学院党委书记、宁波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院长孙琪教授主持。


本次研讨会汇聚了来自航运实务、极地科考、国际法、港航金融保险、对俄合作研究、媒体一线报道与地方发展战略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业界代表,会议围绕北极航线商业化运营的现实突破、法律规则与风险保障体系、宁波在“冰上丝绸之路”中的战略定位与制度先行路径等议题开展深入交流。

会议伊始,聚焦北极航道现实与前景的探讨。中国首位穿越北冰洋的女航海家、上海海事大学白响恩教授结合亲身经历,指出北极航行是争夺国际规则话语权的重要过程,并强调了航线的高风险与专业化特性。随后,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的皮萨连科教授通过视频,以近期从宁波出发的首条中欧北极集装箱快线为例,指出北极航线已从“试验可能”走向“可复制路径”,但地缘政治与基础设施风险依然存在。

在“直击北航”环节,《宁波日报》记者金鹭分享了在英国费利克斯托港现场见证首航抵达的观察。她透露,该航次仅用18天抵达英国,比传统航线节省超20天,虽遇天气延迟,但仍成功验证了北极航线的时效优势,并已在欧洲引发对供应链逻辑重塑的讨论。

随后,与会专家深入探讨了宁波的定位与行动方案。孙琪教授提出,北极航线应成为中欧供应链的“北向海上备份线”,以增强全球通道安全。殷军杰副研究员则系统阐述了宁波打造“冰上丝绸之路”创新枢纽的“三位一体”定位,即首发港、制造创新走廊和综合服务中心。浙江万里学院法学院伍方凌博士分析了北极航道的法律结构与主权博弈。俄罗斯中亚研究中心主任谢文凯博士则揭示了当前北极航运保险的瓶颈,并建议宁波探索构建新型风险分担机制。


在自由发言阶段,专家们强调了战略视野与舆论引导的重要性。浙江大学黄建钢教授呼吁,应以国家战略高度进行长期布局,推动“制度破冰”。浙江日报记者林上军指出,当前海洋强国议题的舆论动员能力亟待加强,同时海洋意识正从沿海向内陆扩展,媒体传播对构建社会共识至关重要。《宁波日报》理论版责任编辑李磊明提出,宁波需从”货源提供地“升级为”航线组织者与制度供给地”,掌握“冰上丝绸之路”的主导权。

与会专家指出,北极航线正在从一次性“破冰航次”走向制度化议题:它要求的不只是破冰船和航速,还包括国际法定位、环境责任、保险与再保险的金融支撑、多边救援与风险分摊机制,以及具有组织能力的口岸城市。北极航线正从概念走向现实,宁波凭借其世界级港口、雄厚制造业基础和制度创新平台,完全有条件将“冰上丝绸之路”从设想转化为具体城市功能,在服务国家海洋强国战略中发挥关键作用。
会议在务实、凝练的讨论氛围中圆满结束。与会各方表示,后续将在航线运营验证、规则框架对接、极地保险创新、舆论传播体系建设等方面继续协同推进,共同推动“冰上丝绸之路”成为中国—欧洲供应链体系的战略性北向通道。
